简体|繁体|英文
当前位置: 杰出人才网 > 行业动态 >

把最优秀人才聚焦在最需要行业

时间:2019-01-07 14:4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集聚创新资源,布局创新力量,着力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13日至14日举行的2018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上,江苏这一新举措引起海内外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集聚创新资源,布局创新力量,着力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13日至14日举行的2018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上,江苏这一新举措引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热烈反响。多位院士专家向记者表示,江苏作为制造大省,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上有所作为,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江苏要走在前列。

  掌握“命门”,强化关键技术控制力

  “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江苏要下定决心,多做‘顶天立地’的工作,把高端制造工艺和装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认为,攻克制造业核心技术难题,要在技术“命门”“卡脖子”环节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强化关键技术控制力。

  强化关键技术控制力,“顶天立地”的原始创新很重要,“铺天盖地”的技术改造也不可少。作为全国唯一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近年来,无锡大力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根据《无锡市智能制造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今年无锡将重点组织100家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诊断,推动100个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实现智能化建设投资150亿元,新增“上云”企业3000家,新增机器人应用450台(套),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力。

  “核心技术创新,一定要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用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丁汉认为,江苏是制造大省,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要以“鼎新”带动“革故”,促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

  找准重心,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

  “9年多前,我来到无锡,见证无锡物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无锡已聚集物联网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一个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已在这里崛起。”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认为,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要找准重心,走产业集群带动之路。

  作为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集群化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无锡高新区把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以来先后引进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海力士二期、阿斯利康商业创新中心等一大批超重量级项目,形成覆盖传感设备设计和制造、数据收集和传输、智能应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刘海涛认为,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不仅要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也要注重提升产业链条的整合力。通过培育全产业链上控制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将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培育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等4个综合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母”。

  原始创新,呼唤甘坐“冷板凳”人才

  上个月,加拿大信息理论和多媒体压缩领域首席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杨恩辉与无锡市签约,投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的高端芯片研发项目。8月13日,来锡参加“才交会”的杨恩辉坦言:“我国在芯片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基本体现出我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加快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对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强化源头创新。”

  杨恩辉认为,目前,我国在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多仍停留在基于国际先进核心技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加以改进创新的层面,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较高,缺乏原生态创新,也缺乏拥有强大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原始创新挖得越深,整个科技创新就越有后劲、越有辐射力。但原始创新需要一批有恒心、有毅力、甘坐“冷板凳”的自主创新人才,这恰恰是江苏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计算机公司,很多研发人员,即使做到很高的管理职位,依然坚持每天写代码。但是我到国内,发现很多程序人员,写了三四年代码就不写了,因为写代码太苦太累,年轻人都去干其他更轻松、赚钱更快的工作了。”在杨恩辉看来,对计算机行业来说,写代码,就是最基本的原始创新。江苏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就要把最优秀的人才聚焦在最需要的行业,而且让他们能够一干就是10年、20年。

  杨恩辉认为,江苏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要打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通道,让人才能够顺畅流动。同时,他也呼吁,应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特别是基础科研人员的待遇,最大限度减少市场对基础原创领域的冲击。

(责任编辑:王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