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的人才观成就了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和高品质的“瑞士制造”。 瑞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高附加值的“瑞士制造”。瑞士本土没有一块铁矿石,却生产出了有超高附加值的瑞士军刀、瑞士手表;没有一株可可树,瑞士的雀巢巧克力却香飘世界。而支撑“瑞士制造”的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瑞士人不追求高学历,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占2/3。为什么职业教育在瑞士受到如此青睐?瑞士职业教育又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职业概念从家庭教育开始 瑞士从学校到社会都十分重视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指导。瑞士鼓励父母带子女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家庭教育中父母更重视孩子的生活技能教育。从小学开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并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想进入普通大学,可以参加大学能力测试,通过者进入州立大学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此外,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高职学习,或进入基础职业教育学习,也可以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瑞士能实现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贯通,依靠的是瑞士的资格证书制度,瑞士“国家资格框架”对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这也实现了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的沟通。 风险防范解企业后顾之忧 很多学校包括培训中心,均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或合作的研究所,研究人员也承担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学和学习可以折合成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分。这种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学与学习,不但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更新,也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研究。 瑞士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轨制职业教育成功关键。然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最大风险是培养的学徒去其他企业就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偷猎的外部性风险”。大型企业是学徒们心仪的未来雇主,大型企业培养的学徒大多会留下来,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 为防范这一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利益,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职业教育基金制度,目的是让行业内所有企业共同分担职教费用,也就是说无论企业是否参与学徒培训,所有企业要向行业支付培训费用。职业教育基金用于本行业的教育培训,并对参与学徒培训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偿与资助。大型企业需要承担学徒培训费用,并支付学徒工资,同时也获得收益。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培训经费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学徒培训费和地方州政府拨款,形成风险由行业内企业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参与学徒培训企业的利益。 文化观念重职业技术发展 “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形成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瑞士受德语文化圈影响、企业以与职业学校合作为荣和瑞士人务实的人才观等这些文化因素,为瑞士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受到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职业教育受到瑞士人的青睐”这一现象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德语是瑞士的官方语言,2/3的瑞士居民使用德语,另外两种官方语言是法语和意大利语。德语文化圈国家历来有崇尚技艺的传统观念。德语中有句谚语——“手艺能从土壤中获得黄金”。 瑞士企业以承担职业教育为荣,瑞士有30%的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不但能获得税收减免和补助,还能获得廉价劳动力,从学徒制培训中获利。因此,企业很乐意与职业学校合作。 瑞士人认为,“职业无高低贵贱”,技术人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瑞士学徒进入企业后就能领到企业发放的补助,及早实现自给自足。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学徒进入职场早、工龄长,发展前景并不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差。 因此,瑞士人不“迷信”上大学,青年人中有普通大学文凭的仅为20%。这种务实的人才观成就了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和高品质的“瑞士制造”。 (摘编自2017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 佛朝晖/文)
(责编:艾雯、程宏毅)
(责任编辑: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