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研究员。“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同志兼任全国青联副主席、江苏省青联副主席、潜航员协会(DSPA)成员和ISO潜水器工作组的召集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优秀和杰出人才发展委员会执委,等职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载人深潜英雄”、“改革先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
中国船重工第七0二研究所副所长、“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
叶聪同志简介
叶聪,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黄陂人,大学学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研究员。“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同志兼任全国青联副主席、江苏省青联副主席、潜航员协会(DSPA)成员和ISO潜水器工作组的召集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优秀和杰出人才发展委员会执委,等职务。
叶聪同志荣获荣誉奖励(部分)
曾被评为无锡市“十一五”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央企业青年先锋人物。
2011年,叶聪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叶聪获“中国青五四奖章”。
2013年5月,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1位)
2018年11月,叶聪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叶聪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
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2年2月,被中国科协授予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人到达过海底万米的深度,其中20多位都是中国人。”叶聪说,“奋斗者号”装载人数多,下潜速度快,深海作业能力强,研发潜水器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打破某项纪录,而是面向科学应用,引领深海科学研究,帮助人类更加真实、深刻地了解海洋。
全世界有一半的大深度载人深潜活动都是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完成。我很幸运能赶上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完美融合。”4月27日,在地处无锡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望着户外广场上一字排开的载人深潜“大国重器”实尺度模型,中国船舶第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自豪地对记者说。
叶聪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完成近百次下潜。他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
驭龙潜海 跨出挺进深蓝第一步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7020米。同一天,我国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成功。深海之下,“蛟龙”号主驾驶叶聪与正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互送祝贺,这段奇妙的海天对话,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变成了现实。
十年攻关,一朝梦圆。2002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列为我国863计划重大专项。第二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负责总布置设计。在此之前,中国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从600米到7000米,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高压、密封、耐腐蚀、绝缘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一方面,载人深潜技术可供参考的材料非常少,我们只能从外国的宣传画、读物和影视作品中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当时的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水平有限,许多零部件都要从零开始,有些还不得不靠引进解决。”叶聪说。当众人被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动时,他却将其中有关“和平号”潜水器的镜头看了上百遍,以寻求灵感。
越是困难越要上!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叶聪潜心钻研,在没有母型船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蛟龙”号各阶段最重要的设计图纸。为了对潜水器运行有直观感受,他还报名“蛟龙”号试潜,凭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成为完成深潜任务的最佳人选。
2010年,“蛟龙”号在南海进行3000米级海试。到达2000米深度时,潜水器数次出现电气绝缘故障,极可能发生壳体漏水或短路,一旦几千米深的水压作用到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以选择立即上浮,但是这样故障现象就会消失,搞不清楚原因,就无法下潜更大的深度。”压力之下,叶聪保持冷静,随后反复下潜5次终于排除了故障,为后续试验积累了大量故障数据。
3000米级海试成功后,叶聪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7月,叶聪完成了“蛟龙”号第一次5000米级别的下潜任务,在海试现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每次关键的下潜前,他都会立下“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的铿锵誓言,这是支撑他驶向深蓝的持久动力。
科研勇士 筑牢自主可控阵地
在研制“蛟龙”号的过程中,叶聪深刻认识到,要向深海进军,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是前提。
2009年,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立项。“‘深海勇士’号下潜深度虽然不及‘蛟龙’号,但是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配套设备国产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叶聪表示,通过研制“深海勇士”号,国内大量航天航空、工业机械等领域的企业首次实现了技术“下海”,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也为我国未来全海深科考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产化部件研制的道路充满艰辛。在测试“深海勇士”号充油锂电池承压能力时,电池组到达模拟的2000米水深后,电池温度突然从20℃飙升到100℃,引发爆燃。“发生故障并不可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弥补一项不足。”叶聪带领研发团队,推演引发电池事故的各种可能性,针对每一种潜在故障原因,都作出了相应改进。历经8年艰苦研发,验收报告显示“深海勇士”号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我国已具备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从此,“地球第四极”烙下中国印,我国成为同类型载人深潜装备领域的领军国家。
“奋斗者”号能在万米海底勇往直“潜”,得益于有一颗强大的中国“心脏”,其国产化率超96.5%。叶聪介绍,“奋斗者”号融合了之前两台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为例,它完全能应对深海的高压冲击,加上我们采用‘半球焊接’工艺,保证了载人舱焊缝少、安全性强。”
接续奋斗 誓将深潜进行到底
张伟是七〇二所电气系统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技术过硬的潜航员,担任“奋斗者”号主驾驶。第一次潜入万米海下,他激动地感慨: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张伟说:“我的潜航技能是叶所长手把手教的,是他告诉我在海底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灵活处理,以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
叶聪对这群年轻人寄予厚望,平时科研工作中,常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实、做细、做深。“我仍记得刚工作两年就担任‘蛟龙’号总布置设计师时的振奋与激昂,现在,我同样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大胆去拼、去闯。”叶聪说,在“奋斗者”号前期设计以及海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科研人员开始承担起项目核心岗位任务。在他看来,这些“后浪”是中国载人深潜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将不断把深海技术往前推进。
“万米深度只是科学坐标之一,我们还追求更多场景的应用和反复安全的到达。”叶聪表示,在“奋斗者”号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他和团队正围绕深海装备快速化、重载化以及协同作业方面继续努力。未来,还将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潜水器谱系,为海底资源、地质和深海生物调查,以及科学研究、水下工程、打捞救援和深海考古等提供更多支持。
近年来,针对我国深海装备行业发展需要,叶聪牵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深海装备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深海装备技术学术委员会,有力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搭建了潜航员培训技术体系,组织编制潜航员培训教材,指导培养多位潜航学员;走进校园课堂,带头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积极推动青年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青年人奋斗拼搏最好的时代!”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叶聪希望年轻人潜心钻研、不惧困难。“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困难面前沉得下心,也希望今后有更多人关心海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叶聪获得了“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这是莫大的光荣。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耀,代表了我们这个群体被关注、被肯定,我们更要把群体的力量和闪光点体现出来,牢牢坚守阵地,工作更加出彩。”光荣的时刻,令人震撼的场面,对叶聪个人而言,一方面意味着事业与集体,另一方面意味着压力与责任。聚光灯下,他的认知清醒而有深度。
随着载人深潜事业不断进步,叶聪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荣誉和责任,叶聪认为这都是在提醒自己不能做什么,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这种强烈的底线意识来自父母从小的教育。
叶聪这样回忆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家的‘正面清单’不设限,我很多奇思妙想都有发挥的空间,但‘负面清单’非常明确,不能做的事情决不能碰。”对于这样的要求,少年时他并不能完全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越发感觉到可贵。他感慨道:“小时候父亲并不要求我成为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就是让我不要变成一个用武汉话来说是‘混子’一样的人,不能变坏。实际上就是把底线划得很清楚,并且要求我从小就要遵守。”
在投身事业的过程中,父母从未用一般的就业、收入、职位、房产、人脉和影响力等来要求叶聪,他自己也不在意这些。叶聪自有一套评价体系,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如此。
在叶聪构建的评价体系中,事业和荣誉是更高的追求。现实中,一些人会用物质占有、资源影响力作为评价标准,叶聪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情。他时常和同事朋友讨论,也时常警醒自己和同事,“这样的评价体系会把你带到一个危险的境地”,“把人脉、影响、收入、职位看得过于重要,有百害而无一利”。叶聪始终坚信,珍惜自己的专业和事业,把事业和荣誉作为更高的追求,人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工作会更富创造力、生命也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