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体|英文
当前位置: 杰出人才网 > 人才风采 >

王建立常委:在光电事业中飞翔

时间:2019-06-25 09:0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口述史主人公: 王建立,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曲阜市,现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完成国家重大工程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120余篇。由于他在高技术研究和

  口述史主人公:

  王建立,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曲阜市,现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完成国家重大工程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120余篇。由于他在高技术研究和国防预研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奖励和表彰。被评为长春光机所十大技术标兵、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第三届吉林省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第四届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第十三届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获得第六届“长白青年科技奖”特优奖,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

  本期主人公 王建立

  我出生在山东曲阜,孔孟之乡,思想根植着学习的热情。那时候,我家在农村,上学需要住校,每次都会背着煎饼和咸菜去学校,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快乐。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前行,生活上的改善自然不必多说,日子越来越好,大家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那时候,我学习非常刻苦,像一块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我。高考的时候,没有发挥好,考取了安徽工学院,成为机械系的一名学生。1994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首钢通用机械厂,担任技术员。工作中,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所以,1996年,我考取了长春光机所的硕士研究生,1999年到2002年,继续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我就留在了长春光机所工作,成为了长春光机所光电对抗与测控部创新组组长。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光电精密跟踪控制研究方向。由于本科是机械专业,对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编程几乎从头学起。在导师和家人的鼓励下,我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两年多没有节假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封闭式刻苦努力,终于掌握了光电精密跟踪控制系统理论和软硬件设计实现。博士课题创新性提出的加速度滞后补偿提高光电跟踪系统快速跟踪能力的算法,增大了光电跟踪系统中、低频带宽,成功地解决了当时2000多万的光电设备因传统方法跟踪精度不达标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光电跟踪系统跟踪快速运动目标的能力。我又从光电跟踪系统的速度、加速度品质因数和频率特性角度对加速度滞后补偿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将该技术成功推广至长春光机所后续研制的多套光电跟踪设备,将国内地基光电设备跟踪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在博士论文阶段建立的光电跟踪系统仿真模型和传递函数参数测试方法,将光电跟踪伺服系统的调试时间由几个月缩短为几天,为后续光电设备跟踪系统的研发节省了大量时间。

  2011年8月,王建立(右一)向到访的中科院领导汇报大口径工作进展情况。

  2002年,博士刚一毕业,导师在很多人的质疑声中让我承担了某科研项目电总体的研制任务。这一项目技术含量高、协作单位多、研制周期紧,不仅是一项科研任务,而且是一项事关国防建设的政治任务。我带领学生和科研人员开展了光机系统误差测量与补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成功地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精度达不到指标的难题;为了提高系统的探测能力,我还采用同轴跟踪技术,通过预测目标的速度,实现了低带宽条件下的高精度跟踪,抑制了低速抖动造成的模糊。通过加班加点努力,不仅按时保证了任务的完成,创造了该课题多项创新亮点,也使得我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锻炼我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项目总体负责人,也有机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拓宽了我们的技术研究方向。

  2004年,某基地委托我所新研制一台先进光电功率密度测量设备。这个项目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外没有成熟技术借鉴,从工作量考虑按正常进度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完成。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用户提出必须在一年内完成,是一个“后墙不倒”工程。面对研制任务周期紧、任务重、技术上从来没有人尝试过,而且也找不到国内外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没有退缩。我带领项目组的多名年轻同志,放弃无数休息时间,潜心研究,在国内首先采用红外成像探测、黑体模拟激光标定技术,实现了测量参数的精密定量标定;在国内首先采用科学级CCD成像测量结合光谱滤波技术和低速稳定跟踪技术,实现了白天光电探测跟踪;采用车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车载不落地精密跟踪测量。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被攻克,在11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设备研制,设备按期出所。在参加大系统实验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得到了总体单位和用户的高度评价,也促成了与基地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这个项目也创造了长春光机所历史上首次一年内成功研制出大型光电系统的历史。

  2012年9月,王建立(左一)向中科院领导汇报相关工作。

  我们研究的脚步从没有停歇过。2007年2月,长春光机所组建了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由我担任主任。主要工作目标是突破地基空间目标高分辨率成像和大视场大口径望远镜需要的关键及总体集成技术,开展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和设备制造技术研究。在所里大力支持下,我组建科研团队,确定发展路线图,组织关键技术攻关,争取科研项目。经过近8年的奋斗,我们在自适应光学、薄镜面主动光学、拼接镜面主动光学、大型跟踪架及精密跟踪技术、图像恢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的阶段成果,为研制地基大口径望远镜提供了相应技术储备,成功争取到1.2m,2m和4m地基大型光电望远镜项目,合同总额近7亿元;研究队伍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72人。

  2015年6月我离开探测部,开始担任所长助理,2018年6月被聘任为副所长。工作位置的变化,并未减少我对科研的兴趣,而是让我从领导角度去思考如何做好学科规划,如何提高本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更有效地组织科研队伍开展技术攻关。去年4月初,所里派我到中科院党校参加第21期科技管理骨干进修班。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从事科研工作。这次学习,更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加强了党性修养。让我也意识到,当代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法制、宗教和各种思潮迅猛发展,中国生活的国际化,需要对其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必须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所以,我想在科研活动中,也需要统一认识,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整个团队的共同科研方向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让研究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认同团队的目标和价值观。大家形成合力,研究起来也会事半功倍。这也对未来科研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这么多年来,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引下,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一起突破了地基大口径光学系统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同时获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现代靶场光学测控、空间目标态势感知等领城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和先进成像终端设备技术的发展。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长春光机所这一国立科研机构平台,得益于各级领导、前辈、同事以及我的学生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提供的技术和财富的积累。如今,改革开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按照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要求,未来,我将探索智能光学成像系统的研究工作,努力开拓学科方向,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后记

  学习、研究、攻关……王建立的生活看似简单的如此循环,却彰显出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谦虚谨慎、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乐观、青春向上的生活态度。王建立说,人是从成功走向成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也在从成功不断走向更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王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