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龙,男,中共党员,1976年5月生,黑龙江伊春市人,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学系副主任。
社会兼职
王伊龙教授兼任国家科技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国家科技部重大颠覆性技术项目专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神经)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优秀和杰出人才发展委员会执委、世界卒中协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执行理事长、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学系副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伊龙
荣誉奖励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七届“树兰医学青年奖、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市拔尖团队学科带头人、首批青年北京学者、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青年新锐、 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科研成果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小血管病临床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BMJ、Lancet N、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多篇原创论著10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1000分,获得发明专利5项(含一项国际专利),主持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11项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脑血管病基于药物基因的精准二级预防的技术跨越,作为卒中首个改写指南的精准治疗成果发表于《JAMA》《BMJ》杂志,研究成果被当年《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评为脑血管病领域五大进展之一。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26篇。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其中:
2013年12月,主持研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4年12月,主持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医疗质量评价与防治优化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5年02月,主持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评估与防治优化新策略”,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6年12月,主持研究的“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6年7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
1999年9月—2002年7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流行病学系流行病学,获硕士学位;
2004年9月—2007年7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神经病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0年06月至今,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
2018 年08月,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科技处处长,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
2015年01月至今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教授;
2014年03月—2015年08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科技处处长兼神经病学中心病区主任、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07月—-2014年03 北京天坛医院科研处处长兼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2014年11至今,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病区主任;
2014年10月至今 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
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副教授;
2009年11月—2014年10月,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
2009年11月—2013年0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2007年06月—2009年11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出版著作
《急性脑血管病医疗手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9
《血管神经病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02
《神经病学》,副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0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疑难病例分析》,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2
《神经系统单基因病诊断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03
主要论文
1.王伊龙,赵性泉,刘新峰,曾进胜,许予明,赵钢,徐安定,樊东升,陈康宁,何俐,彭斌,董强,黄家星,刘亚杰,帅杰,罗本燕,汪昕,缪中荣,刘丽萍,王春雪,荆京,王拥军.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06):481-491.
2.王伊龙,孟霞,赵性泉,王拥军.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临床研究结果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02):180-182.
3.王伊龙,赵性泉,王拥军,陈盼,张倩.脑卒中神经保护剂的治疗现状和未来[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985-987.
4.王伊龙,王拥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风险评价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04):1-6.
5.王伊龙,王拥军,赵性泉,周永,王献伟,王吉善,张振伟.建立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持续质量改进平台与组织化卒中体系[J].中国医院,2010,14(05):9-11.
6.王伊龙,张振伟,王拥军,周永,赵性泉.2008年北京地区脑梗死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01):12-15+11.
7.王伊龙,王拥军,周永,张振伟,赵性泉,王春雪,陈盼.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01):27-30.
8.王伊龙,周永,廖晓凌,吴敌,刘丽萍,王拥军,赵性泉.卒中急救流程的建立与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01):24-26.
9.王伊龙,王春雪,赵性泉,秦海强,王拥军.非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J].中国卒中杂志,2009,4(05):440-442.
10.王伊龙,吴敌,周永,赵性泉,王春雪,王拥军.中国七城市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情况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9,4(01):23-28.
11.王伊龙,王春雪,赵性泉,王拥军.解读PRoFESS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实践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08(12):880-888.
12.王伊龙,王拥军,吴敌,赵性泉,王文志,吴兆苏,张通,赵元立,高山,廖晓凌,陈伟伟.中国卒中防治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07(01):20-37.
(责任编辑: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