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委员 河口林场副场长 张敏 一、林业基本现状 凤县是全省二十三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3187平方公里,县属面积295835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66700公顷(国有61944公顷,集体204756公顷),占县属面积的90.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23765公顷(其中天然林211285公顷),疏林地2646公顷,灌木林地2765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441公顷,宜林地3465公顷。公益林面积219525公顷(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73531公顷,占公益林面积的33.5%),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2.3%,商品林面积47168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7.7%。活立木总蓄积量1465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75.8%。 二、当前林业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凤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始终坚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凤县“三高”精神,全盘谋划,统筹推进,以“绿色宝鸡”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造 林绿化工程,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生态旅游异军突起,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后,我县推出“山口设卡、地块到人、干线围栏”管护新举措,全面推进森林管护责任制的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年来,共完成投资7003.8万元,完成封山育林7.5万亩、飞播造林22.5万亩、人工造林3.7万亩,全县389.79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覆盖率较天保工程实施前的59.4%提高到75.8%。 2、退耕还林工程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试点以来,2002年全面启动,9年来,国家累计下达我县退耕还林计划23.3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9.95万亩,荒山造林11.62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2个乡镇100个行政村,18700户农户,累计完成国家投资1.31亿元。我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现已累计栽植花椒6.7万亩、核桃2.8万亩,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3、生态建设 我县立足县情,以“绿色宝鸡”和“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在交通、道路、河流沿线及居民集中居住地等生态脆弱区,大力实施公益林建设、县城绿化、村庄绿化、道路水系绿化等八大林业工程,完成绿化长度1116.15公里,绿化 总面积13.8万余亩,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004.88万株,完成了212省道、316国道等五条生态旅游通道建设, 40个村的三化一片林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为我县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林权改革 凤县集体林改总面积307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77.6%,涉及全县12个乡镇100个行政村503个村民小组,20072户农户7.68万人。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从2009年7月份全面实施,按照“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落实责任”的要求,全面铺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县12个乡镇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 307.8万亩的集体林确权率达到100%。签订林地家庭承包合同16220份划分55548宗地,其中:本次林改29086宗地,核发了林权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地产权和经营主体,落实了林改惠民政策,颁(换)发了林权证,有效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5、林业产业 为了提高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采用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围绕发展森林旅游,狠抓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种植业和林麝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带动林区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以紫柏山森林公园、岭南公园等为主的五大景区、公园。2010年,全县预计可接待游客200 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16亿元;新发展花椒12.2万株,栽植优质高产核桃92.2万株; 2009年,花椒产业总收入达1.4亿元。全县林麝存栏1750头,是西北地区人工养殖林麝最大的基地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 三、林业职工队伍现状及问题 1、林业职工队伍现状 至2010年11月份,林业系统共有在职干部职工259人。其中:林业行政机关公务员10名;森林公安分局公务员12名。下属全额事业单位有县林业工作站,林业勘察设计队,森林资源管理站,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屋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双石铺、高桥铺木材检查站,共有工作人员53人。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黄牛铺、凤州、河口、留凤关4个国有林场,有职工157人。有凤县森鑫林产品有限责任公司1个林业企业,有职工27人。 2、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年龄结构:全县林业系统在职职工中,35岁以下人员53人,占20.5%,36至40岁人员72人,占27.8%,41到50岁人员102人,占39.4%,50至60岁人员32人,占12.4%。35岁以下的偏少,40岁以上的人偏多,人才梯队残缺,表现为林业人才严重“断档”。 学历结构:林业系统在职职工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9人,占7.3%,具有大专学历的47人,占18.1%,具 有中专学历的123 人,占47.5%,高中以下(含高中)学历的70人,占27%。 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少,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更少。全系统在职职工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8人,在全系统仅占22.4%;其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0人,占3.9%;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8人,占18.5%;其中具有林业专业技术职称的仅有44人,占17%。 3、林业系统人员流动情况 近年来,林业系统流入人员少,特别是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入几乎处于停滞状况。近五来,全系统共流入人员19人,其中2006年流入人员5人,2007年流入人员2人,2008年流入人员7人,2009年流入人员3人,2010年流入人员2人,在流入的人员中,林业专业人员只有3人,占流入人员总数的15.8%。这五年间,全系统共有45人退休,18人调离林业系统。系统工作人员流入、流出比差大,面对我县日趋加重的生态建设、管护任务,各单位普遍存在编制少,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人手短缺等问题。 4、林业技术单位现状 全县林业专业技术单位有凤县林业工作站、县林业勘察设计队,仅有编制10人(县林业站6名,设计队4名),工作人员9人,所使用的技术设施和设备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产品,科研设备的维修和更新得不到满足,许 多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林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除此之外,我县地处山区,技术信息相对滞后,造成现有科技人员与大专院校及其他科研技术单位的联系和交流欠缺,新知识、新技术不能及时学习,科研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影响到林业科技的发展。 5、乡镇林业站力量薄弱 我县现有乡镇林业站12个,工作人员23人,乡乡设站,一乡两人,而我县森林资源分布广,这就造成乡镇林业工作力量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极不合理,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工作量大。由于乡镇政府工作繁忙,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常常身兼数职,精力分散,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项目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让我们普遍感到乡镇林业站力量薄弱、人手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建议 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我县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的决定和县委、县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的要求,为加强我县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1、适度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编制。 根据工作需要,建议把县林业工作站编制增加到10人(新增4名);设计队编制增加到6人(新增2名);野动站编制增加到3人(新增2名);森林资源管理站编制增加到5人(新增3名)。把增加的编制主要用于急需引进的专业科技人才上来,着力解决林业工作人员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断档”的问题。 2、定向招收专业院校高素质人才。 每年有计划地从高校林业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招考录用优秀学生充实到我县林业队伍。重点引进目前林区生产急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繁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学科带头人。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林业技术推广人才。 3、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坚持“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林”战略,出台对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定期培训,对非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林业岗位技术培训的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勤学上进,创设一个重学习,钻技术的良好氛围,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岗位实习、基层锻炼等多种方式,扩宽人才培养渠道,努力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林干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建立系统职工培训基地,每年选派相当数量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进修学习,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干部职工自我培养、自我成长,努力形成单位积极推动、个人 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造就一支自身素质较高、业务熟练、勇于探索、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林业队伍。 4、形成良好的人才选用培养机制。 根据林业科学发展要求,建立良好的人才选用培养机制。完善选人用人程序、途径和方法,搭建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广阔平台;在选聘人才上,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并使之制度化,以保证人才选用培养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打破人才区域、部门的壁垒,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估标准,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