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16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一班 乔俊飞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人才短缺是制约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瓶颈。 目前,北京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当前,突出问题是在第三产业中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批发与零售业”人员占北京总从业人员的20.67%,而与科技创新城市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仅占8.84%。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近十年来,制造业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皆呈上升趋势。对标“十大高精尖产业”,目前科技人员学历层次、规模缺口大。特别是科技创新、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引进外埠科技人才受北京人口红线限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以后将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接近了控制红线。 2017年,英国发布《产业战略:建设适应未来的英国》白皮书,明确要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投入,打造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体制,解决STEM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借鉴英国经验,结合北京实际,具体建议如下: 强基固本,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北京人口STEM素质。加强北京中小学学生STEM素质教育,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教育,优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外科技活动。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录取机制,突出综合评价中STEM素质的评价。 技能再造,完善终身学习机制,提高北京人口的持续创新能力。优化调整北京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应设立紧缺产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专项经费,健全终身学习和职业教育体系,打造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平台,满足工程技术人员的技能再造需求。 精准施策,突出服务北京发展,提高北京人口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优化北京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将服务北京高精尖经济发展作为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必要条件,精准打造创新人才培育平台。鼓励和督促部属高校扩大在京招生计划,加大对市属高校的支持,保证相关待遇不低于北京地区的部属高校。 放眼世界,完善引才育才机制,形成高端科技人才云集北京的局面。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有国际视野、容人胸怀。政府应尽快完善外埠人才进京的绿色通道,为外埠优秀人才提供便利服务。加大引进国际顶级创新人才的力度,逐步建立起与发达国家相当的薪酬待遇,解决好外籍人才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生态。 创新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园区,解决北京科技创新的源动力问题。高科技创新园区是伦敦科技创新中心的源头活水,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也应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园区支撑。借鉴英国剑桥科技园、爱丁堡生命科学基地建设经验,在北京城六区外建设以大学(特别是市属高校)和科学院所为核心的高科技创新园区,通过设立创新投资“耐心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培育大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入驻,真正实现产学研自然融合,解决北京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责编:艾雯、程宏毅)
(责任编辑:王斌) |